诗意的声音:融合了愉悦和真实的艺术—首届中欧国际文学节
首届中欧国际文学节
诗意的声音:融合了愉悦和真实的艺术
单向空间 (花家地店),11月22日,6:00 pm
Guy Helminger (卢森堡),伊蕾(中国),Marius Burokas(立陶宛),刘丽朵(中国)
是什么让诗歌成为诗人用来割除社会恶性肿瘤最有效的外科手术刀?获奖颇丰的中国诗人伊蕾说,诗歌具有“神秘的特质”,同一行诗句蕴含多层含义,能够让你更自由地剖析社会弊病而不被审查。
在80年代末,伊蕾凭借诗歌《单身女人的卧室》轰动全国。诗歌讲述了一对未婚夫妇同居的故事。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认为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
“我写的部分作品在1980年代遭到了严厉批评,”伊蕾对参加对谈活动的观众们说道。这场11月22日的活动是首届中欧国际文学节的一部分。
“一些诗集删除了我在1989写的一些作品,他们不得不删除那些我最出名的作品。”。她说。
伊蕾出版了八本诗集,目前美国桂冠诗人Tracy K. Smith正在将她的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文。
立陶宛的诗人Marius Burokas同样认为艺术象征自由,是从世俗的生活超脱、打破感官体验世界的方式。
活动现场,他分享了写给女儿Ugne的诗《在圣湖边》
我等待着
直到那个鲜明的小脑袋
从水中出来
眼睛闭着
皱着眉头
红红的脸蛋
就像重生
扯开通道来到了地表
再一次——用尽全力地
饥渴地想要饮用
这妙不可言的世界
这妙不可言的光亮
首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从11月21日持续到27日,在北京、成都两地举办活动,给中国观众提供更多机会了解像Marius一样,文学作品还未被翻译成中文的欧洲作家。活动开始的时候,现场似乎少有观众了解到这个人口仅230万多的小小的巴尔干国家。但令人惊讶的是,在问答环节,一群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批学习立陶宛语课程的中国学生,向大家表达了他们学习古典立陶宛文学的热情及未来从事立陶宛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期待。
“我选择了学习立陶宛语,因为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因为立陶宛人极具创意。”其中一位名叫张一桐的学生说。
长期以来,中国翻译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的经典作品,重心一直放在这几个国家上,另一位观众说,现在的中国读者,渴望阅读来自更加多元化的国家及地区的现当代文学作品。
卢森堡诗人、剧作家、小说家Guy Helminger说,这次来中国的旅行经历,有别于他之前在欧洲的游玩路线。
他说:“我的一篇短篇小说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中国的市场很大,如果我的作品更多被译成中文,那样会更好。”。
(Poornima Weerasekara 报道| 邓雅文 翻译| 谢文琴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