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新闻稿:梁鸿对话达安·赫马·范·福斯:复杂关系—人与人,过去与现在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AyMTEyMDAyN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Program_1.dselectbutton_1&showid=eebda5dce589458b87df

北京时间12月6日晚7点,第五届中欧国际文学节第27场活动如期举行。荷兰作家达安·赫马·范·福斯和中国作家梁鸿以“复杂关系—人与人,过去与现在”为主题展开对话,策展人张维娜担任本次活动主持。

 

达安·赫马·范·福斯,出生于1986 年,小说家,历史学家。他被认为是当代青年作家的先驱代表。他撰写的文章常见于荷兰报刊杂志及其他国际新闻媒体,如《纽约时报》《时尚》《国际笔会》等。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同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小说《星期天的人》(Sunday Man)于2012年获安东卫奖(Anton Wachter Prize)提名,《领地32》(Land 32)入围哈莱维恩奖(Halewijn Prize)和刀刃奖(Cutting Edge Award)提名,还有《最后通牒》(Ultimatum) 在 Diamanten Kogel 评选中被提名。同时,他因杰出的新闻成就而被授予德泰格尔奖(De Tegel)。《露出颜色》(Showing Colours) 一书探讨种族主义,销量惊人,短短两天内就被购买了 11,000多册。《最后之战》(The Last War)中文版,2019 年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

 

梁鸿,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出版非虚构文学著作《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作为方法的“乡愁”》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出版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2017)和《四象》(2020)。

 

本次对谈紧扣了第五届中欧国际文学节的主题“复苏/省思”。活动最开始主持人向达安提了一个问题想知道他如何处理作品中过去和现在的冲突。达安认为作家应该向读者展现冲突而非解决冲突。比如他希望通过《最后之战》让读者意识到,人们在解读一些现象时总是习惯将过去作为视角,但自己却没有发现这一点。对此梁鸿表示了认同,此外她提到有读者认为她的《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没有给出实际的解决乡村问题的方案,但她认为能够让人们对乡村产生疑惑,感受到乡村存在痛苦、冲突以及存在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谈到虚构和非虚构作品创作的自由度时,梁鸿认为把“自由”界定为想象时,虚构作品的创作自然会更自由,但如果从创作的内在的自由度出发,这两者则是一样的。在她看来,非虚构作品的创作可以帮她探入生活内部,给她带来极大的愉悦。达安则认为无论是“进步”还是“自由”都不是虚构和非虚构写作的目的和坐标,它们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对世界、生活和他人有更好的理解。

 

主持人还向梁鸿提问,想知道她在小说《梁光正的光》中如何处理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关系。

梁鸿称梁光正的人物原型与自己的父亲有关,一方面她拥有很多真实的素材,另一方面她需要从真实生活中提炼出元素,为自己的小说和主题服务。对于达安来说,因为虚构小说总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他的写作过程就充满了困惑和不确定性,不过非虚构小说因为有既定的写作目标,困惑相对会少很多。

 

在读者提问环节,有读者向梁鸿提问,想知道她家乡的人是否读过她的书,又有怎样的反映。梁鸿表示,家乡很多的人都知道她写了“梁庄”,在和她交流的过程中都非常热情也非常配合她。此外还有读者向达安提问,想获得一些和年轻写作者有关的建议。达安笑称,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写和多写,并在反复的读和写中发现自己的声音。

 

迄今为止中欧国际文学节已经举办了4届。每年的文学节,中国作家与欧洲作家就生活、社会的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第五届欧洲文学节也将继续在中欧关于文学的对话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给予读者启发和思考。

 

活动最后,两位作家也对彼此互道祝福,并且非常高兴能参与这次活动。

 

(明明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