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文学
语言和文学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时间: 5月27号, 周日,
15:00 – 16:30
地点:言几又 (长宁来福士店)
第二届中欧国际文学节第十二场活动于五月二十七日在上海长宁区言几又书店内举办,匈牙利诗人兼文学翻译Noemi Laszlo、保加利亚小说家Svet Di Nahum与来自中国的文学编辑兼作家走走、小说家兼文学翻译家周嘉宁围绕着“语言与文学”的主题,与台下的观众一起展开了讨论。
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原材料的艺术形式,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也是阅读与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场活动邀请作家们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即请作家们谈谈自己欣赏哪些作家的语言方式,以及欣赏他们的理由。
来自保加利亚的小说家Svet Di Nahum最欣赏的作家是中国古代作家屈原,因为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把诗意、哲学和文学结合在了一起,并且以一种诗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在他的小说《狂暴》中,主人公在故事冲突的最高峰时引用了屈原的诗,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作家周嘉宁喜欢那些清晰、准确的语言,她比较了中文与英文的差异,认为英文注重声音的美,讲究韵律,而中文则有着视觉上的美。匈牙利诗人Noemi Laszlo认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与周嘉宁相似,很多时候她是通过听觉来认识语言的,因为她的母语是匈牙利语,那是一种富有诗意又十分紧凑的语言,有很强的音乐性。她最欣赏的作家是匈牙利作家山多尔,她认为自己的情况与山多尔相似,既有深刻严肃的诗歌,也有写给孩子读的作品。走走谈到自己喜欢的文学语言时,将之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她开始尝试写作时,为了摒弃掉教科书的影响,就用法国新小说的语言来强化自己。当时法国新小说提倡的是用名词、动词来描述世界,尽量避免使用有情感的词语,减少自我的情绪。第二阶段她喜爱纳博科夫,他的语言极其复杂缠绕。到了第三阶段,在年轻人的影响下走走喜欢上了卡佛。这三种语言形式都对她产生了影响。
活动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作家是如何在作品中打磨自己的语言技能的。周嘉宁表示自己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打磨语言的过程。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语言的美,翻译时需要辨别词语间细微的差别,准确地判断词语放置的位置,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她非常小心谨慎,这也就是她打磨语言的方法。Svet Di Nahum认为语言表达了作家自己。语言是非常普世的,同时也是非常个人的,作家通过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走走讨论了自己在结束了法国新小说的语言训练后,对各种语言风格的尝试,在她的新书《黄色评论家》中,各种不同的角色使用自己的特殊语言进行对话。在她的创意写作课程上,她要求来自不同行业学生使用自己的职业语言进行对话描写训练,产生了很有意思的结果。Noemi Laszlo不同意将语言理解为一个大量信息的集合体,她觉得语言应该被当作一种生命、一种存在来看待,有些语言很神秘,有些语言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些变革,大多数语言是有年龄的,诗人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传达他们所处的时代的语言的精神。在她自己写作时,她注重灵感,写作的过程往往很快,修改也不多。
最后一个集中讨论的问题是作家如何解决写作过程中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冲突。Noemi Laszlo主要讨论了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她认为这是一个有两面性的问题。一方面,一味追求诗歌的韵律可能会减损它的意义;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在意诗歌的意义和逻辑,那么诗就可能丧失透明度和轻盈的特性。所以重要的是在形式和内容之间形成一种平衡。走走则更在意作品内容上的力度,多年的编辑经验使她能轻易地分辨出那些以花俏的形式来掩饰内容不足的作品,她认为形式是难以经受厚重的内容的检验的。Svet Di Nahum认为形式与内容的问题是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他还提到了快文学的问题,并且非常不赞同这种流行的文学形式。周嘉宁则认为如果写作行为从根本上是成立的,那么从一开始就不会存在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此后进入提问环节,四位作家针对在场观众提出的结构主义与作品形式的关系,小说与电影的形式差异,文学评论与创作的关系等等问题一一展开了讨论,也给出了精彩的回答。相信四位作家今天的讨论会对每一位参与活动的观众带来不小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