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让·波尔坦特
《让·波尔坦特:骑在鲸背上的作家》
诗歌、小说、新闻、翻译,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的让·波尔坦特,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形式之间自在游走,并将在下个月游到中欧国际文学节里来。
让·波尔坦特在诗歌和小说方面造诣颇深,他的诗集《奇特的语言》(L’Etrange langue)曾荣获法国著名的马拉美诗歌大奖(Mallarmé poetry award),小说则两次摘得卢森堡瑟瓦斯文学大奖(Servais Award)。但作为一名作家,他对于写作的形式并无特别的偏爱:“我用写作去探索事物的不同层面,有些层面适合用小说去展现,有些适合用诗歌去吟唱。但我所有的作品都旨在呈现同一个主题……那便是漂泊的移民。”
让·波尔坦特自己就是移民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意大利人,一路跋涉到卢森堡定居。从小,让·波尔坦特就觉得自己身处在无主之地(No Man’s Land),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这种漂泊感曾将他一路带到世界各地,直到有一天,他站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的海边,突然一个沉睡的记忆惊醒了。他曾经认识一只鲸鱼。
让·波尔坦特给卢森堡的家人朋友发去大量信件,向他们求证这件事,母亲甚至为他在报纸上刊登了启事。一番众说纷纭后,迷雾渐渐拨开,原来在让·波尔坦特仅有3岁的时候,一只死去的鲸鱼曾在欧洲巡游展示,有一天曾来到过他所在城市的车站,那一天是1953年2月23日。那只鲸鱼的名字叫哈罗伊小姐(Ms. Haroy)。
从此哈罗伊小姐就成了让·波尔坦特的缪斯。从哈罗伊小姐身上,让·波尔坦特找到了自己一直在找寻的答案:
“鲸鱼是一种陆生的哺乳动物,却‘移民’海洋。为了适应海洋的环境,它们将四肢化作背鳍,并且一改垂直站立的姿态,像鱼一样匍匐前行。但鲸鱼从未舍弃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它的肺,因为那是来自陆地的记忆。”
让·波尔坦特会说很多种语言:像所有的卢森堡人一样,他自小就会说德语、法语和卢森堡语,上学后学会了英语,工作后很长时间生活在古巴和其他美洲国家,所以西班牙语也非常流利,此外最最重要的,是他的母语意大利语。
然而让·波尔坦特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用法语写成的,或者貌似是用法语写成的,因为他微笑着说,“我说的才不是法语,是鲸鱼的语言。”
这也是哈罗伊小姐教给他的。当他在法国完成学业,成为一名执证上岗的法语教师后,他自然而然开始用法语写作,然而他总觉得自己背叛了母语意大利语。他后来问哈罗伊小姐,我该怎么办?哈罗伊小姐说,像我一样啊。我把我的肺藏在了身体的最中央,你也可以将意大利语藏在法语的最深处呀。
于是让·波尔坦特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一直在构建这门独属于他的语言。表面上那是法语,但内里却包含着意大利语。比如,当他使用Pelle这个词的时候,用法语理解是“铁锹”的意思,用意大利语理解却是“皮肤”的意思。倘若你用不同的概念去理解,会得到两首完全不同的诗歌。
让·波尔坦特曾远赴青海参加过那里的诗歌节,从此便深深地爱上了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尽管此次因为疫情,他无法亲自前来北京,向中国读者讲述《鲸鱼的记忆》(Ms. Haroy ou la mémoire de la baleine),但他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被关在房间里的日子,因为作家的自由,不正是可以乘着想象的鲸鱼环游四方吗?
撒乐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