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访谈:阿尔伯特·马歇尔

马耳他诗人、剧作家、戏剧和电视导演阿尔伯特·马歇尔在其5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与中国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关系,并在多年对中国的了解中“自然而然地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感情”。

他最新的诗歌集(被翻译成马耳他语、中文和英文三种语言出版)《六盏中国灯笼》是为期六周在广西旅行的经历带来的创意成果。

这次旅行是由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的杨先生策划的。他邀请了六位来自不同创作领域的马耳他艺术家前往中国。在为期数周的旅途中,这些艺术家们穿山越岭,“经历了一趟艰难的旅程”,“并且在旅途中充满了对身心的挑战。”马歇尔回忆道。

不过,在这六个星期的旅行中,他并没有提笔写下任何的诗句,而是流连于广西和周边省份,在“如地球上的天堂一般”和“上帝给予人类的恩赐”的环境中“充分吸收与冥想天地所给予的灵感”。

回到马耳他之后,他将这段“难以忘却的经历”创作成诗,并于九月由中国文化中心出版了诗集《六盏中国灯笼》。

而说到出版,就不得不提到去年出版的、那本荟萃了他超过五十年创作生涯的精品选集 -《诗歌(1964-2019)》。他说,“这本诗集涵盖了我对于诗歌体裁的冒险性尝试”,并集中展现了他各个阶段试验性的创作轨迹。

多元文化作家

在1980年,出于对个人安全的考虑,马歇尔带着妻子和家人移民澳大利亚。那时,他导演了一部挑战马耳他保守社会的电视剧,并在剧中强调了自己对于宗教机构中固有偏见的看法。他的作品和看法在马耳他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马歇尔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胁,成为了当时国内排除异己活动的受害者。

搬到墨尔本之后,他在澳大利亚广播电台、电视和剧院工作了十五年,并成为了悉尼剧院第一位马耳他国籍的导演。

在准备《诗歌(1964-2019)》时,马歇尔回顾他的写作生涯,意识到他在澳大利亚流亡的这段经历对于他成为作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开阔了他的视野,让自身的写作得到了不断发展。

作为一个马耳他-澳大利亚人,他是多元文化主义的拥护者,并且清楚地知道只有当他把澳大利亚、马耳他和欧洲的文化经验融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比单一身份更强大的灵感。

保卫马耳他语

如今,世界上大约有五十万人讲马耳他语这门小语种,当中包括来自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马耳他裔同胞。而马歇尔一直是马耳他语的坚定拥护者。

多年来,马耳他国内一直有人提出年轻人就只应该务实,集中精力学习英语。马歇尔一直是这种“可耻”信仰的反对者,并以如今仍有许多马耳他语当代和古典文学作品为傲。

这种建立在闪米特语基础上、使用罗马字母的语言,“浓缩了地中海地区两种重要的典型文化。”

作为保护马耳他语工作的一部分,马歇尔一直寻找能够翻译成马耳他语的优秀外国文学作品。

他经常关注中国文化,并计划翻译中国诗人欧阳江河、王小妮、翟永明、戏剧家曹烨,以及鲁迅的一些作品。

“我比较了解目前中国创作者在写些什么,”他说,“我想把一些我非常喜欢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翻译成马耳他语并推广。”

吾诗即戏剧

当马歇尔回顾自己迄今屡获殊荣的写作生涯时,他觉得他的戏剧和电视导演工作是使他脱颖而出的另一个原因。

“我的诗就是戏剧。”他说。

“基本上来说,当我在写一首诗-纯粹的诗的时候-我也不能从我的戏剧创作习惯中抽离。它总是存在的。你不能选择其中的一个。”

多年来,评论家们在评论他的作品时,经常会提到将戏剧性从诗歌中抽离分析的挑战,他说。

“对我来说,我确实是一直在有意培养这种困惑感,”他说,“因为谦虚地讲,这种困惑感对我来说,是我和其他很多作家不同的地方。”

仇一涵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