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人类的边界的语言艺术家”
克莱门斯·J.塞茨(Clemens J. Setz) 的小说《靛蓝症》(Indigo)在全球大获全胜,获得多个奖项。小说讲述了塞茨的祖国奥地利遭受不祥的传染病 “靛蓝症” 侵袭的故事。这种传染病主要由儿童传播,任何靠近患病儿童的人都会被感染。小说半是一个悬疑侦探故事,半是一个后现代风格的谜团,《明镜》(Der Spiegel)称这本书 “对话丰富、文体多样,风趣的文笔让读者感觉仿佛在读逸闻,但也不乏残酷和深刻” 。毕希纳奖的评审团则将塞茨赞誉为 “不断探索人类的边界的语言艺术家” 。
中信出版社称,中国读者现在也对《靛蓝症》简体中文译本(李双志 译)翘首以盼。出席第七届中欧国际文学节前,塞茨说这部小说的灵感其实来自一只实验室里的黑猩猩。
“我记得当时读到了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黑猩猩在一个类似‘养老院’的地方的经历。那个地方主要是为从科学实验室里‘退休’的猿类准备的。这里住着的往往是病得很重、身体状况非常糟糕的动物。它们在这里度过自己最后的日子。这些黑猩猩当中有一只和一个当地的志愿者交上了朋友。有一天,这个朋友戴着入耳式耳机走进了这只黑猩猩的房间。黑猩猩就冲向了他,仿佛是要攻击他——成年黑猩猩非常强壮,甚至很危险——结果只是把那个人头上戴着的耳机线扯了下来。这只黑猩猩把耳机线当成了管子——在实验室里,曾经在他的头上插了很多年的管子。黑猩猩知道‘插在头骨里的管子’代表了痛苦和折磨,所以他决定要拯救人类朋友的生命。这个故事并没有被写进小说里,因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而我不想把它写进自己的小说。不过,这个故事启发了我,也是我这本小说最底层的核心。”他说。
中信出版社目前还准备在中国出版塞茨的另外一本故事集《马斯戴特儿童时期的爱情》(Die Liebe zur Zeit des Mahlstädter Kindes)。最近一位评论家说这些故事“用怪诞的想法和微恐怖进行调味,充满了暴力的时刻和温柔的姿态。和写长篇小说时一样,塞茨在写短篇故事的时候也非常善于观察人性。他擅长用敏感、几乎充满爱意的笔触描摹人的种种癖性。”
“这是我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我写它的时候还很年轻,只有二十七八岁。很多故事都有点像卡通片——但它们得到了重视。”塞茨说,“总的来说,我确实更喜欢长一点的写作形式,长篇小说。”
塞茨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在大学里学习的是数学和德语,他也是一位音乐家和魔术师。除了写散文,他也出版过一部诗集《鸵鸟小号》(Die Vogelstrausstrumpete)。
“我还是喜欢写诗,但现在我只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诗。”他说。“在今天,社交媒体好像才是应该用来发布很短的文字的平台。”
塞茨感兴趣的另外一个文学领域是翻译。他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精力。
“我已经翻译了优秀的美国作家斯科特·麦克拉纳罕的两本小说,我想他的作品在最近几年对我的散文风格也有点影响。我也很欣赏他的开放性、他的不怕尴尬。这两点对于写作自传体小说的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优点。我希望未来能翻译更多的书。我的梦想就是翻译。”塞茨说。
塞茨还没有来过中国。不过,中信出版社即将出版他的两本新书,他也希望借此机会在不远的将来到中国看看。
“我很高兴中国读者能读到我的作品。我的妻子学过中文,还来中国待过一年。我从她那里了解到了很多中国的情况,我希望有一天能和她一起来中国!”塞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