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自由,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我的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些主题”

 

拉脱维亚作家艾尔茨·简森(Ilze Jansone)的小说常常注重叙述人类对宗教的态度、人类的信仰危机,种种存在主义困境、自由、人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关于人生意义的提问。也就是源于她所研究领域的一切令人着迷的事物,她说。
“我想,让这一切变得有趣的一点在于,我同时是一个神学研究者,我的学术兴趣正好也是文学如何在人类对上帝的思考中充当媒介。”简森在出席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前如是说。
“我常常思考所有这些我不理解的主题,也读了很多相关的书——诸如自由,人生的意义和信仰——我的小说也可以反映我对这些主题的思考。”简森补充道。她取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并在拉脱维亚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
自由是她在写作中尤为着迷的一个抽象概念,主要因为她自己也对这个概念百思不得其解。
“我得承认,我不知道自由到底是什么。否则,我就不会写它了。有时我觉得,人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她说。
“当然,我知道这个词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但对我而言,自由这个概念在宗教或哲学的意义上要复杂得多。在小说中也是如此——当然,作家可以书写他或她头脑中的想法,但人的潜意识中总是存在着既定经验,刻板印象这样的屏障,它们会让叙述远离自由。”
简森已发表的作品包括长篇故事《玻璃之后》(Behind the Glass, 2006),短篇故事集《再见,女性主义》(Goodbye, Feminism, 2013);另外还有四部小说——《失眠》(Insomnia, 2010),《唯一》(The Only One, 2015),《男人事》(Things of Men, 2020),和《时间的账单》(Invoice of Time, 2021)。
简森说,她会先开始摸索着前进,之后才决定每部作品篇幅的长短。
“起初,总会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有时是一个句子,有时只是一个模糊的念头。等到我开始发展它——把它写下来,当然,也要读一读别人写的一些启发性的文本,我就能知道它是短篇还是长篇了。”
“当然,有时这个想法成型时,比方说,会变成短篇小说集的形式,然后就得一步步地去实现它。”
不过,作为作家,对她而言最核心的创作动力总是语言,以及如何使用语言扩展她的视野,她说。
“毫无疑问,写作的第一动力是语言——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能够拓宽我们身处的世界。排在第二位的才是其他的东西——比如社会问题,神学问题等等。”
2020年,她的小说《男人事》发表,并收到了其他作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而这一次,小说的主题又是一场寻找自由的 “有些滑稽” 的旅程。
“这部小说探索了我这一代人丑陋的一面——小说中描写了貌合神离的朋友,自诩博爱却独不爱自己的烂好人,四处寻欢的浪荡子,另外,也描写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徒劳追问。”
“另外,在《男人事》这部小说中,也有一部分与动物有关——几个短的章节,讲述不同的动物(有独角兽,苍蝇,螃蟹,蚱蜢等等)。在这些章节中,我尝试从讽刺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人类每天为之苦恼的事。”
虽然这本书的题目是《男人事》,简森使用它也带有讽刺的目的。据她所言,她最终认为这些“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与女人的事也没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没什么区别。从传统和历史的角度看,‘男人事’总是意味着寻找意义,斗智斗勇,以及从人类的角度去定义世上的种种,”她说。
“在现实生活中,女人也能够,而且也总是在做这些事情。虽然她们的‘事’在历史上总被定义为‘KKK’——Kindern, Kirche, Kueche (带小孩,上教堂,下厨房)”。我使用了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标题,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们也许以为世上有很多重要的“男人事”,但实际上,在我的小说中,这些“男人事”也不过是一只蟋蟀的求偶示爱。
中-英 译者 谷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