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和很多别的文学作品一样,产生于友谊”
霂林(Munir Hachemi)具有突破性的小说《活物》(Cosas vivas)收获了一致好评。本书的叙述风格扣人心弦,同时辛辣批判了强大的鲜活农产品加工业、环境退化现象和企业追逐利益的不择手段。
四位年轻的西班牙人——其中一位是小说的叙述者,他和霂林一样是阿尔及利亚裔——在收割庄稼的季节前往法国南部挣钱。然而,这场旅程却成了一场噩梦。他们被安排在毫无人道的禽类加工厂工作,负责给嘎嘎大叫的鸭子打疫苗,之后又被安排到烈日炎炎的田间地头,给蘑菇和玉米注射奇怪的液体。四个年轻的朋友也开始渐渐丧失人性,看着他们在美丽的法国南部度过的假期逐渐滑入了黑暗的深渊。故事的叙述突出了集约农业和畜牧业带来的破坏。
霂林说,本书是根据他和朋友一次真实的工作旅行改编的。
“《活物》(Cosas vivas)和很多别的文学作品一样,产生于友谊。”霂林在出席第七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之前说过。
“这本书是主角当中的三人合作完成的。当时的想法是,我们三人一人写一篇文字来描述我们过去的某段旅行,什么体裁都可以,然后我们就把这三篇文章编成一部书出版。G想写个故事,开始了很多次,但最终还是把稿子毁掉了。Alex最后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快递员的长篇科幻小说,而我写出了《活物》(Cosas vivas)。我一直都认为这个故事很好地定义了我们三人,包括那个什么都没写的人。”
那段在工厂工作的经历直接影响了霂林的消费习惯。他先是停止了食用鸡肉,后来任何工厂加工生产的肉都不吃了。又过了大约五年,他渐渐地转向了素食主义,最终成了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这本书是以日记体形式写成的,偶尔会加入一些自传性的内容。霂林说,这是一种文学手法,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日记体和侦探小说体裁一样,是一种为小说的目的服务的文学手法。写小说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解释。不是解释我们在那场旅途中经历或实践过的种种压迫,而是解释造成这些压迫的关系网络。如此说来,这本日记虽然是虚构的,但也很好地完成了小说的目的,创造了一种真实性,同时也在读者和叙述者之间建立起了亲密感和认同感。”
霂林早期有一部小说叫做《廢墟》,是2016年写成并由他自行出版的。
“那个时候我写小说时不会署名,还会起这样的标题,所以,它们也没法出版。你可以想象得到。大概也是在那一年,通过我的朋友——翻译家轩乐的介绍,中国走入了我的生活,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那之后,我也在她的帮助下开始学汉语普通话。至于那部小说,它是科幻题材的。我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个每次入睡都会失去记忆的人类,探索他的身份。不过,他手边有很多工具,例如纸、笔、录音机、相机等等,可以记下他的经历。”霂林说。
刚开始写小说的时候,霂林会自行付费出版,去马德里和格拉纳达这样的城市,在街道、酒吧和餐馆售卖自己的小说。现在的霂林已经是一位被《格兰塔》(Granta)杂志列为25位全球最佳西语小说家之一的知名作家了。这段崛起的经历相当振奋人心。霂林说他从来没有把成为专业作家当成目标,只是享受写作的过程。只有完成《活物》(Cosas vivas)后,他才感觉时机成熟,可以寻找出版商了。
“在写《活物》(Cosas vivas)之前我从没想过出版我的书。写完《活物》(Cosas vivas)之后,我感觉这本书具有政治意义,只有让出版商出版,才能使它发挥作用。Periferica是我选择交付手稿的第一家也是最后一家出版社。现在我已经选定了出版社,我确实也想继续与它合作下去。”霂林说。“不过这也确实是靠运气的事。所以我没法给任何人提什么建议——我只能建议他们交到好运。”
作为一位学者,霂林对博尔赫斯的了解尤为深刻,也对拉丁美洲文学整体比较了解。几乎所有他早年读过,而且感兴趣的文学作品都来自拉丁美洲,特别是南美洲。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我永远都不会开始写作。我思考文学时遵循的一些原则也是来自于拉美文学。直到写了《活物》(Cosas vivas)后,我才开始读西班牙作者的作品。因为我为自己身为这代人中的一员,却没读过同代人的作品而感到羞愧。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西班牙其实拥有一种非常有趣的、年轻的文学流派。”
霂林现在住在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他说这段经历非常有趣,也让他收获颇丰。
“首先,这份工作让我拥有了我从未拥有过的东西——稳定的收入。同时,它也让我得以同我们常说的‘现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也让我能够全心投入写作,随意地写我想写的东西。”他说。
“在职业方面,每天都要面对极其聪明的学生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智力上的刺激。另外,我也开始了阅读,并与轩乐合作,翻译中国文学。我相信这种经历也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但我还没弄清楚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霂林写作诗歌也有很多年了,但他不太愿意把自己看作诗人。“我不知道我应不应该把自己称为诗人。我之前开始写作诗歌,从那之后就没再停止过。但我没有读过很多诗,也没有与任何一种诗歌传统产生过共鸣。也许对我来说,诗歌恰巧属于一直在文学市场规律之外运作的例子。”
谈到自己寻找创作灵感的方式和给其他希望得到指导的作家的建议,霂林说,他常常不自觉地引用两位作家。
“一位是阿根廷人,他的名言是‘先出版,再写作。’另一位来自北京,我最近和朋友Guillermo Bravo采访了他。他在采访中告诉我们‘不会失败也是问题’。”
在第七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上,霂林 (Munir Hachemi)会与王威廉一起和张凡进行对话,讨论他们的写作生涯,谈谈他们是如何创作、如何将自己最棒的作品挥洒到纸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