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科幻是当今最大的现实主义”

专访 | 陈楸帆

 

陈楸帆是中国科幻作家、编剧、翻译、策展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与艺术学院,是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曾多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奖、茅盾新人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广泛翻译为二十多国语言。在第七届中欧国际文学节开幕之际,陈楸帆就科幻现实主义、科幻与环境问题等话题表达了观点。

 

科幻现实主义
过去与未来,乡土与全球化,科技浪潮下个体身份危机愈发尖锐。面对大数据, “我是谁”这个问题却似乎变得更难回答。陈楸帆与李开复合著的新书《AI未来进行式》(2022)在科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采用了“科技+科幻”的写作模式,预测无限接近真实的科技未来。“科幻是当今最大的现实主义。科幻现实主义响应这样一个问题:科技已成为我们当今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无法想象如何剥离了科技成分去讨论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陈楸帆说,“科幻现实主义要深入思考科学、科技在人的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与人有怎样的互动关系?它如何从不同层面影响了每一个人对于自我、他者以及整个世界的认知?我们对于技术有怎样的想象?我觉得这是科幻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一个立场。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切主题都具有通过科幻这种形式被重新发掘、阐释、想象的空间和可能性。”

 

“在创作《AI未来进行式》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弱势群体在未来AI主导的社会里,将会变得更加的弱势。因为AI是基于现有收集的数据,经过机器强化学习得到的解决方案,而所谓的弱势群体,比如说在疫情中没有用智能手机的这样一群人,没有接入网络的一群人,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他们的数据是缺失的。” 陈楸帆说,“在未来如何建立更加公平、友好,用善意对待每个人的AI技术将成为关键。因为在我看来,AI是为每个人而生的,而不应该只是为了某些特定群体,比如说精英阶层去设计的。我们需要传递 ‘AI可持续发展’ 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科幻与环境问题
《荒潮》以当代社会面临的环保问题,通过科幻小说,想象未来的解决方案。《零碳中国》(2022)是一部为少年儿童写作的科幻小说,采用了“科普+科幻”的写作方法,勾勒了我们向零碳社会转型的全景图。陈楸帆说,“大众对环境问题的很多认知其实来自于科幻,而不是来自于政治宣言和调查报告。科幻的力量更直观,更有感染力。这几年的疫情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从根本上看,还是因为人类没有限制的过度扩张,包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伤害、温室气体排放等,造成了问题。这些种种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加速主义’:想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去解决问题,只考虑发展和经济效益,而完全不考虑对整体环境的破坏。”

 

“现在到了一个需要我们暂停一下的时候,需要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模式,应该怎么样可持续发展。美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各国效仿,最后肯定是毁灭性的结局。科幻作品在这方面能起到一个很好的传递信息的作用,这也是我选择创作相关题材的原因。”陈楸帆说。

 

未来·科幻·中国
“‘创造未来,从想象未来开始。’科幻之于现实,在于它能够借助于开放性、陌生化、超时空的叙事策略,来打破固有的心智范式,释放出流动、多元、反思的认知潜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以突破种种语言、文化、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束缚,来追求一种超越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陈楸帆说。

 

谈及中国科幻的未来,陈楸帆说,“《易经》‘恒’卦有云:‘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科技发展与文学创作就像刚烈的雷电和温柔的风,相互呼应、影响、转化、激发。我们需要有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新的整体观,从全息、多维、复杂、共生的视角来对待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其对人类文明的滋养生生不息、源源不绝。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科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与人文环境的建设,两者缺一不可。”

 

 

欢迎关注 2022 年第七届中欧国际文学节,活动将围绕主题“求索·想象·启悟——科幻、奇幻及异世界”于 9 月 7 日至 9 月 25 日线上举办。一起探索异想世界,聆听欧洲与中国作家的文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