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发出女性声音的不一定是女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将作为中国作家代表之一,参与第六届中欧文学节。张莉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持微火者》《远行人必有故事》等,主编《2019/2020年中国女性文学作品选》《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等,曾获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诸多奖项,同时是茅盾文学奖评委。谈及长期以来专注的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女性视角等学术研究话题及参与的公众文化活动,张莉说,“所有的出发点和动力来源都是因为热爱。我希望更多的女性拿起笔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些故事不止是北上广,还包括远在边地生活的经验,希望更多的人听到女性的声音,意识到这些声音的宝贵。”

 

性别与写作
2019年3月,张莉向127位当代中国作家发起 “我们时代的性别观调查” (67位新锐女作家及60位新锐男作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比今昔,张莉首先肯定了时代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 “一百多年前,中国数得上名字的女作家只有几位。而今天,中国女性作家的数量不仅和男作家数量相当,甚至有可能还多于男作家,当然,写作质量也是可比肩的。”

 

虽然女性写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平等的性别观,这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天的作家们,性别观越来越现代了,男女平等的理念几乎深入到每一位作家头脑里,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在作品里完全体现自己的性别观。如何在文学作品里表现出真正的性别平等意识,我认为是今天我们要继续努力的。”张莉说。

 

爱情与婚姻
除了研究性别与写作,张莉同样关注写作主题的变化,比如文学作品中的婚姻与爱情。“1919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那些为自由爱情而奋斗的年轻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震惊” 张莉说, “但随着这样的青年主人公越来越多,现实生活中为爱出走的年轻人开始成倍增长,我想说的是,正是五四一代青年听从了美妙的文学召唤,才改变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情观,那是文学的力量。”

 

但是,在复杂及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今世界,张莉强调,“文学其实是式微的,影响力也变得有限,但我依然愿意相信,文学会内在地影响我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

 

女性声音
互联网时代,似乎给了每一个普通人发声的机会,但这些声音却未必能被更多人听到。张莉说,“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为那些贫穷的、低微的、边缘的、弱势的人发声。尤其在‘流量’为大时,这种生命力就尤显宝贵。“文学不仅是阳春白雪,书斋象牙塔,更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的方式。

 

“发出女性声音的不一定是女性。”张莉强调。有时候,一些女作家的作品也不一定完全传达的是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重要的不是作家的生理性别而是社会性别意识。文学史上,创造出经典女性形象的多数是男作家们,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今天,随着更多的女性开始拿起笔,我们在女作家作品里更能听到女性之声,这逐渐变成了事实。

 

最后,张莉推荐了一些她欣赏的女性作家。中国作家中,张莉特别喜欢萧红、张爱玲;欧美作家则是简·奥斯丁、艾米莉·勃朗特、伍尔夫以及阿特伍德、门罗。张莉说,这些女性作家的魅力在于笔力深刻而别有洞见,作品既能写出女性生存经验,也能抵达对人类整体生存际遇的思考,有常读常新之感。

 

 

欢迎关注 2021 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活动将围绕主题“女性视角——字里行间“于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9 日线上举办。聆听欧洲与中国杰出女性作家的文学对话,从女性视角,重新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