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科幻是科技时代的神话” 

专访 | 江波

 

中国科幻作家江波自2003开始发表短篇小说,迄今累计发表中短篇小说六十余篇。2012年开始出版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银河之心》《机器之门》《未来史记》等。他多次荣获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作品曾被译为英、德、日、意多国语言。在第七届中欧国际文学节开幕之际,江波就人工智能、科幻小说影视化等话题表达了观点。

 

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
人脸识别、虚拟现实、纳米机器、数字生命……当人工智能不断进化,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江波的新书《未来史记》(2022,湛庐文化)直面机器与人的史诗中密集涌现的思想冲击,重塑我们对现实和未来的认知。

 

“人工智能会在几个方面冲击人类文明:一、高效率地替代人类的脑力劳动,这会进一步扩大贫富分化,对人类现存的分配制度提出挑战;二、错误地触发某种机制,导致灾难性后果。人类发明人工智能是为了目的甲,结果却导致一个乙结果;三、自我意识觉醒的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友好的,也可能是敌对的,还可能是彼此不相关的,都会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状况,甚至决定文明的存亡。”江波说。

 

“与此相对应,人类社会需要作出的调整:一、设计新的分配制度,让人工智能创造的财富可以为全民共享,而不是被少数人占据;二、人工智能有所限制,在紧急条件下可以随时关闭。只在对人工智能造成后果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才使用它;三、对人工智能的培养需要有某种方式来灌输‘文明’概念,让人类的价值观和人工智能兼容。”

 

科幻小说影视化
江波的短篇小说《移魂有术》已改编成科幻电影《缉魂》,长篇小说 “银河之心” 三部曲、《机器之门》也已经在进行动画的改编。“情节曲折的故事更适合改编。但这不是确定的情况,因为改编是导演和编剧的再创作,他们所着眼的目标,可能是小说中提出的一个理念、一种情景而并不是故事本身。比如《流浪地球》,和原著的故事完全不搭边,但就是一次成功的改编。改编这个事,只能随缘吧。”江波说,“文学创作还是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为好,如果想要为了影视改编而创作,那不如直接编写剧本。影视元素当然可以在创作的时候有所思考,比如作者的头脑中可能出现了一种场景,再把它描述出来,但这绝不是为了影视改编而创作,而是文学和影视的共同点。”

 

科幻文学的内涵外延
科幻作为一种类型文学,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幻是科技时代的神话。”江波说,“科幻是想象力和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而神话是想象力和原始部落的生产生活结合的产物。二者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虚构和想象,不同之处在于所依靠的知识体系的更替。”

 

谈及科幻与奇幻的区别,“关键在于作为故事基础的知识体系不同。科学的知识体系是科幻的基础,而奇幻则基于魔法超自然等知识体系。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是截然两分,有些科幻小说使用科学或者科技的概念,却并不严格遵循科学的知识体系,它其实就带有奇幻的性质,但很可能也会被归类为科幻。”江波说。

 

不同的科幻作家呈现出差异化的风格手法。江波被誉为 “硬科幻小说作家” ,他的文字技术含量较高,想象宏大而奇特,却又合理而令人信服。针对颇具争论的科幻软硬真假之分,江波说,“科幻的真假只是一种话语,并不是说‘假’科幻不是科幻,‘假’在我看来,表达的是‘假借’的意思。科幻小说如果真正采用科学的知识体系,那它就是真科幻,而科幻小说如果采用的只是科学名词,而内里包含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科学,而是玄想或者奇幻,那么它就是‘假’科幻,可以看做是科学文化渗透到了奇幻文学中。至于软和硬,大概的标准是按照技术描述的多少和逼真程度来区别的。我个人觉得区分软和硬,真和假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科幻的基底是好看的故事,好看的故事是不分软硬真假的。”

 

欢迎关注 2022 年第七届中欧国际文学节,活动将围绕主题“求索·想象·启悟——科幻、奇幻及异世界”于 9 月 7 日至 9 月 25 日线上举办。一起探索异想世界,聆听欧洲与中国作家的文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