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构建和解构虚构类小说—首届中欧国际文化节

首届中欧国际文化节
构建和解构虚构类小说

方所, 11月26日, 2:00pm
作家:卢一萍(中国),王国平(中国), Isabelle Wéry(比利时), Jasna Horvat (克罗地亚), Paolo Colagrande(意大利)
主持人:冉耀

周日众多书虫、家庭以及学生齐聚方所,共同参加中欧国际文化节。在这里,他们饱享了一份精彩的文学盛宴。
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的文化节活动-“构建和解构虚构类小说”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参加。文艺青年们齐聚一堂,聆听中国和欧洲的作家们对于虚构类小说创作的见解。五位作家和主持人冉耀一起探讨了作家们在描述人类的生存处境、建构与解构虚构类小说、处理与读者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学创作的相互影响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意大利的作家Pablo Colagrande 拉开了整场讨论的序幕。他认为对于人类生存处境的最好表现手法是直接展示,而非分析。四川籍作家,卢一萍则提到虚构类小说是立足于我们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卢一萍因其小说中对于人类孤独和荒诞的探讨而为众人所熟知。在这场活动中,他的每次评论都彰显了其对于文学的深刻理解。
Isabelle是一名比利时作家、同时她也是一名女演员、戏剧导演以及歌手。于她而言,从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思考中获创作的灵感意味着作家需要关注女性性别。“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名女性意味什么?女性终其一生都需要考虑性别以及身份的问题. ”Isabelle谈道。这些都是她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其中最为众人所熟知的是她的《Marilyn deboned》小说。
著名的四川籍诗人和传记作家王国平,也参与了如何描写人类生存处境的讨论。在讨论中,他提出了创作纪实类小说面临的挑战。他谈道,在过去,历史文献只是着眼于事件的表面,但是当代的纪实类小说创作则寻求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他比较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前者是编年体史书,而后者是中国最经典的四部古典小说之一。《三国演义》同样讲述了历史故事,但是其不仅仅局限于讲述故事本身。写好一个历史故事有时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探寻更多的人性意义。
卢一萍将这个观点向前推进一步,他谈道,“虚构小说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下午在场的所有听众无一不认同他提出的这个观点。
他还谈到了他在一份医学杂志上找到了一部小说的灵感。Colagrande 再次强调了这个概念,他说道,“生活中每一处的真实都可以孕育出灵感”。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的新小说中,一个男人离开咖啡厅,留下两个男人坐在桌子上的简单画面会成为他新小说最初的灵感。
来自克罗地亚的新锐作家Jasna Horvat 探讨了她的交互式小说《Vilijun》中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故事。她谈到,“在21世纪,我们有许多办法使虚构小说和非虚构小说相互融合”。与传统的脚注不同,Jasna Horvat 使用二维码来链接读者和小说文本资源。
当作家们继续探讨写作技巧和写作方式时,Jasna Horvat道出了她为何使用二维码的原因,“写作是一场游戏,一场大家一起玩的游戏。我邀请我的读者们来和我一起玩。”
通过书中这些神奇的小方块,读者们能自行选择读这本书的方式:从前向后看、从后向前看、从对角线来看、用数字设备或以传统的方式看。但被问到是否在传作的过程中考虑读者的因素时,近乎所有的作家都认为读者的想法应排在作家的意志之后。“你必须要根据自我独立的思考来创作”。卢一萍谈到,“在作品出版之前,它只属于作家自己。”
Colagrande同意卢一萍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过多地考虑读者,这会改变作家的自我表达。这是出版商应该要担心的事,而是不是作家。Colagrande强调道,“读者必须要站在作家背后。”王国平表示认同,认为满足每一个读者的阅读需求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
Wéry则觉得她对读者的阅读经历负有更多的责任。她希望能向读者传达更多正能量,让他们思考,使他们愉悦。对于Horvat来说,当她写作时,小说的人物是第一位的,“我总是把我的小说主角想象成真实存在的人。”写作过程中读者的重要性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在这场构建和解构虚构类小说的讨论中,关于小说人物的讨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所有的作家都同意故事创作经常促成他们进行自我建构。卢一萍说到,小说人物带有作家的一部分生活印记,并且常常反抗作家的控制,这就如同命运不可控制一样。 “这是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Colagrande说道。
“你向一个容器中扔进一样东西,接着看它如何反应。”对于Wéry来说,写作无论是对于作者、小说人物,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一段旅程。在成为一名小说家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建构和解构。“一名艺术家一定是能不断吸收渗透的,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所创造的艺术中不断成长。每一次写作,我都要重新明确我借以建构的工具是什么。每一次都像是一场全新的游戏。”当她说法语的时候,她也同样如此。“我对于法语不会太礼貌,我扭曲它们,从而为我的读者创造一副全新的图画,一个全新的世界以供他们探索。”五位知名作家对于虚构世界的探索就如同一场精彩绝伦的旅行。
中欧国际文化节的活动还让作家们讨论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于不同民族的印象。 Horvat谈到了在创作新作品《Vilijun》过程中做调研时,从中国文化中学到了很多,这让她备受鼓舞。丝绸之路在克罗地亚和中国之间建立了关系联结,通过丝绸之路,两国得以在价值观、文化、传统等方面相互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在持续进行。在这场谈话的最后,卢一萍询问了三位作家到目前为止,中国给他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Isabelle谈到了在现场看到了这么多年轻的观众,她特别的开心。“这在欧洲永远不会发生!’她说道。
Jasna则谈到了她看到了结合新旧文明精粹的机会。最后,Paolo坦言在这里能看到这么多人喜欢文学,他非常高兴。“欧洲需要中国文学,我确信中国文学能在欧州取得很大的成功。”环顾四周,众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挤满了大厅,远处的书店熙熙攘攘。在成都,很难想象会存在不喜爱和不推崇文学的地方!

(Annie Leonard报道| 蔡亚美 翻译| 双琴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