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写作—首届中欧国际文学节
首届中欧国际文学节
我们为什么写作
成都老书虫,11月25日,2:30pm
蒋林(中国),袁远(中国), Richard Obermayr (奥地利),Jasna Horvat (克罗地亚), Dimitrios Stefanakis (希腊)
一个人若没有来到老书虫,就不能透过书店映衬着柔和灯光的玻璃窗凝视屋里正在发生什么,就不能被接二连三到来的热情洋溢的作家们所吸引,就失去了作为观众参与本届首届中欧国际文学节的机会,虽然本次文学节初次登陆中国,但是这种文学节形式却是历代展示文学和文学人才的陈列室。今晚,在当代中欧作家的参与下,我们的本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以一个对作家们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开场:什么促使他们决定踏上文学之旅?
对Richard Obermayr而言,写作这件事就是一种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信念,这个执念是一本未完成的书已经用隐形墨水写就了:“我写下的每一句都来源于那本我不曾知晓的书。”如此说来,写作似乎比现实本身包含了更多对这种信念存在的信心。通过书写,这样的信念可以将这段半现实半想象的旅程与自我、他人及其他对象相联系。袁远成为一个作家的契机出现在13岁时的失眠中,而Obermayr对世界的好奇却萌发在白日梦中,他在白日幻想中追寻那些已消逝的,这对梦想者来说不是滋养而是折磨。“它不像是一个想法或者感觉,更像是所有东西杂糅在一起的,挥之不去,”这位奥地利作家回忆道,“我是唯一一个能承受这个过程并将之实现的人。我认为这是对想要特意去为自己保留一些东西的想法的一种反抗 —— 觉得读者可能因此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阅读体验这一想法,其实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Obermayr自成一派的生活方式要求自由作家同时关注那些不被察觉的和大力鼓吹的:“我更倾向于思考那些乍一看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东西,关注那些媒体上经常被武断观念胁迫的事情,并将我的生命奉献给那些不被世俗认可的事情。”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中国同行蒋林经常写一些存在于我们物质世界的世俗现象来作为对生命的回应:“我观察这个世界,并为充实自我而写作。同样,对读者而言,文学解放心灵也开拓视野。”
意识到这个问题影响重大 ,Dimitrios Stefanskis 建议一位作家的发展要从自我提高开始。“当我们试图给文学创作中‘缪斯’这个概念下定义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记得Walter Benjamin曾说的:‘天才在于勤奋’这句话。普鲁斯特的《寻找失去的时间》是个尚未开拓的广阔领域,这也就意味着中心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作家应该将诗歌、历史和政治艺术结合在一起,” 这位希腊作家表述了他对观念与思想交融问题的坚持。 “此外,我们是文学工作者,而不是记者。我们与事实的联系并不是那么密切,我们更多的是集中在自我身上。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责任去描摹这个世界和我对生活的信念,去给读者带去一些全人类共通的东西,让他们熟悉感知到人类的存在。”
确实,对历史奥秘的惊鸿一瞥来自于我们对于自身的反思。这不光是回忆,更意味着我们设想人类如何与无形而又有影响力的事物建立联系。面对文字记载中的浩瀚宝藏,Obermayr表示是时候该由新一代来修正过去,来评判这段历史与当代是否有相关性:“否则,传统就是一套死气沉沉的规定。如果一味屈从,那我们就会麻痹,丝毫动弹不得。”就这个话题,克罗地亚作家Jasna Horvat提出了一个有关文学在当代世界的潜力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数学家和小说家,Horvat 将生活看作一个集数字技术、游戏、科学和艺术与一体的无法预测的实验。就写作的刺激程度在这些广阔的可能性领域中继续增长而言,也许她的问题值得在“数字时代”这一主题活动中作进一步探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不仅保持生存,生活地更好,而且给文学以体面,从而构建和预测世界呢?”
(Zhenming Tian报道| 张湘玥 翻译| 双琴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