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传播魔法:数字时代的文学媒体—首届中欧国际文学节

首届中欧国际文学节
传播魔法:数字时代的文学媒体

成都老书虫,11月25日,7:30 pm
罗伟章(中国), 余幼幼(中国), Paolo Colagrande (意大利), Marius Burokas(立陶宛)

 

作为一个阅读和文学创作爱好者,我想问一下文学和数字媒体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纸质媒介时代是否已经成历史的遗迹?毫无疑问当今文学和互联网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而这是否会造成现代化写作的简单化、浅显化以及低质化?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当一个合格的读者或作家?
在成都老书虫书店举办的“传播魔法: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媒体”这场精彩的活动中,来自中国、立陶宛和意大利的优秀作家(余幼幼、罗伟章、Marius Burokas和Paolo Colagrande)讨论了这些问题并分享了彼此的观点。这些作家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有趣的想法以及有价值的建议。
中国获奖作家罗伟章,目前在一家杂志社工作。他认为如今的时代,较之以往,可供人们选择的文学阅读的范围更广,因而如何分辨文学的好坏也变得愈加困难。就他个人而言,他拒绝做这样的选择,因为他认为文学阅读,读的越多越好。
Paulo是一位顶级的意大利小说家与杂志社编辑,他认为“由于数字化媒体的功劳,杂志也大获成功。人们也开始买纸质杂志了”然而,他认为在数字化媒体时代识别真正的文学是一个难题。“在真实面前读者并没有过滤器,因而评断什么样的文学是好或是坏是很困难的。”
而只有我们阅读了足够多的文学作品,我们才能分辨它的好坏。更进一步说,成为一个积极读者的过程也是文学前进的过程。通过数字化媒体,读者们可以即时地将阅读反馈传达给作者。
在这场活动中,Marius Burokas和余幼幼也谈了一些关于翻译以及诗歌的高妙见解。
四川籍作家余幼幼,自14岁开始写诗并屡获奖项,她的作品风行海内外。
余幼幼告诉我们正是数字媒体覆盖的广泛性激励了她进行诗歌创作。尽管她也坦言,当一个人渐渐成熟并且生活趋于平稳之后,写作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我的想象力已然受到束缚。”但是据余幼幼所言,享受其他的艺术形式能够帮助她进行创作。“平衡好绘画、音乐以及写作之间的关系,我还是能在诗歌里进行自我情绪表达的。”
Marius Burokas是一名网络杂志的编辑、翻译家,同时也是一名极具天赋的诗人。
他谈道,“当我不写诗的时候,我做翻译工作。”“一名翻译家应该要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否则他们可能无法恰当地了解一些特定的文化内涵。
毫无疑问,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一直都是极为重要的文学体裁,它们使我们精神成长、心灵强大。翻译的神奇力量在于它能让我们接触到所有语言的文学作品,而这在21世纪甚至变得更容易了。所以,让我们好好利用数字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多读多写,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偷懒的借口,如此我们便可以使我们的文学世界愈加美好与光明。

(Kate Shmeleva报道| 蔡亚美 翻译| 双琴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