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活动报道|试问科幻作家会如何拯救世界?

弗兰克·施茨廷 x 陈楸帆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夏天不再是想象中惬意的阳光沙滩,而是漫长且难熬的高温酷暑。今年在我国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旱情。这些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人类正在面临着毁灭性的气候变化问题。

 

本场活动我们请到了两位传奇作家,来自德国的弗兰克·施茨廷(Frank Schätzing)和来自中国的陈楸帆,就“未来景象:试想我们可以拯救世界?”这个主题展开对话。复旦大学德文系教授、《荒原狼》的中文译者李双志老师主持了本场活动。

 

气候危机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行动起来
弗兰克·施茨廷和陈楸帆两位作家都非常关注气候和环境问题。弗兰克·施茨廷,在2004年出版了生态惊悚小说《群》(The Swarm,2018,后浪)风靡全球。《群》大获成功后,施茨廷利用写作时没用上的剩余五分之四资料,写出了《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Nachrichten Aus Einem Unbekannten Universum:Eine Zeitreise durch die Meere2018,后浪)同样大卖。中国作家陈楸帆的代表作《荒潮》(Waste Tide,2019,上海文艺出版社),则关注了电子垃圾会如何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

 

陈楸帆在对谈中指出:“这样一个极端的气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整个全球性气候的一个关注。每个国家每个社会,可能只看着自己面前的一小部分的利益造成的”他为此还专门出版了一本给青少年阅读的环保书籍《零碳中国》。他想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理解环保这件事情,并且能够做出一点点的改变。

 

而对于巴黎气候协定提出的——未来5年,全球温度最高可能升1.5-2摄氏度的观点,弗兰克·施茨廷也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他感叹道:“所有这些都逼迫我们去做出一些巨大的改变。包括我们在2020年的气候峰会上,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产业转型,包括最重要的能源升级。”

 

人工智能是人类的一面镜子
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两位作家则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弗兰克·施茨廷指出:“很多人害怕人工智能,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场景下生活了很多年所有这些算法,无论是谷歌,脸书,照片墙,抖音所以无论我们在哪里,到处都是人工智能

 

陈楸帆也认为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去改变我们的未来。比如最近有一个用人工智能设计核聚变发电站的例子,如果实验成功了,这就是一个跨时代的变革。“科技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里,它就像一面镜子,要让我们照见一个更好的或者更坏的自己,但我们需要,让所有的人都理解它”,陈楸帆总结道。

 

科幻小说让我们找到彼此
科幻小说从来不是“空中楼阁”的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的沉思和警示。弗兰克·施茨廷和陈楸帆两位作家的作品也是直指社会议题,探讨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弗兰克·施茨廷认为他通过创作科幻小说,不仅可以保有一份美好的童心,最重要的是可以去揭发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深度思考科技和哲学之间的关系。这对他来说,既是充满荆棘的挑战,也是浪漫的旅程。

 

陈楸帆也分享了他的想法:“通过写作科幻小说,慢慢地我能接触到更多的对相同话题感兴趣的人。不光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会让我变得越来越不孤独”就正如在这次的中欧国际文学节中,弗兰克·施茨廷和陈楸帆两位作家也是惺惺相惜,找到了彼此非常多的共同点。而在本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中也会有更多的作家,通过科幻文学作品相遇、相知,找到彼此。

 

  • 中欧国际文学节团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