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斯塔夫罗斯·克里斯托多罗对话夏商:沉浸在创作中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AxMDUwNjExNg==.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Program_1.dselectbutton_7&showid=eebda5dce589458b87df
北京时间12月1日晚上八点半,第五届中欧文学节第二十一场活动上,塞浦路斯作家斯塔夫罗斯·克里斯托多罗和中国作家夏商以“沉浸在创作中”展开对话,独立文化记者、青年写作者柏琳担任本次活动主持。
夏商,1969年出生于上海,自由作家,中国后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也是“后先锋文学”命名人。著有长篇小说《东岸纪事》《乞儿流浪记》《标本师》《裸露的亡灵》,另有四卷本《夏商自选集》(2009)及九卷本《夏商小说系列》(2018)。年选丛书“海外华语小说年展”策展人。现居纽约。
斯塔夫罗斯·克里斯托多罗(Stavros Christodoulo)于1963年出生于塞浦路斯尼科西亚。他在雅典学习法律,但自从1980年代末就致力于新闻业以来,从未从事法律职业。他曾在希腊和塞浦路斯担任过各种杂志的编辑,目前在塞浦路斯主要报纸Phileleftheros担任专栏作家。他的第一本书《国民》(National)由卡兰蒂斯出版社(Kalentis Publications)于2016年在雅典出版,入围了塞浦路斯国家文学奖和文学杂志《沙漏》的竞赛。2018年在雅典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河冻日》(The Day the River Froze),获得了塞浦路斯国家文学奖。
本次对谈紧扣了第五届中欧国际文学节的主题“复苏/省思”。首先,两位作家就如何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建立复杂的人物精神内核展开讨论。斯塔夫罗斯·克里斯托多罗以小说《河冻日》为例,在他看来倒叙对了解人物的情感和经验十分重要,因为所谓的内心世界就是人物对外界的感觉和理解。另一方面,他会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去塑造人物,试图将他们塑造成有自己情感的,真实世界的人。不过随着写作的进行,他会发现人物不再受自己控制,这往往会让他大吃一惊。
与之相比,夏商的小说却没有给人物的内心留下太多的空间,这种写法在柏琳看来并没有那么“现代”。对此夏商认为这代表了自己对小说的看法,虽然小说有结尾,但是那些被虚构的人物却会继续生活。和斯塔夫罗斯一样,夏商认为作家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笔下人物的发展。随着叙事的进展他需要和人物妥协,因为硬拧人物的心理会显得不符逻辑。
那么,两位作家又是如何处理自己笔下人物的“反叛”呢?夏商觉得作家需要和人物“商量”,让人物符合小说整体的基调而不脱轨。此外人物性格的丰满程度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斯塔夫罗斯则认为写作不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和笔下的角色一起生活。这时候人物确实不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展是极为正常的,他会选择追随着笔下的人物。
接下来,柏琳向两位作家提问,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多种流派对人性的描绘,以及现代主义在展现多层次的人性上是否更有优势。夏商认为不同流派的产生和更迭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体现在其它艺术形式上,这种更迭是出于对现有艺术形式和可能性的不满,外界通常认为他的写作风格经历了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他还认为小说是高度概括生活的一种可能性,和生活是一种并置的关系。斯塔夫罗斯·克里斯托多罗称自己不是任何一个流派的代表,作家的任务是更好地挖掘人性,无论任何流派都应该这样做。他并不在乎流派和命名,人物和氛围的塑造对自己来说就是最重要的。
在读者提问环节,有读者想知道作家如何处理头脑中的素材以及如何选择小说的篇幅。夏商认为一个作家可以迅速地判断出哪种素材可以写长篇,哪种可以写短篇。斯塔夫罗斯会将自己的灵感写到本子上,从一些小的角度开始写作。此外也有读者好奇两位作家在写作时是否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夏商告诉读者,他在写作时每时每刻都会怀疑和痛苦,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斯塔夫罗斯觉得虽然写作很难但自己并不想去做别的事情,但是他可以通过写作不断发现新的自己,因此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
迄今为止中欧国际文学节已经举办了4届。每年的文学节,中国作家与欧洲作家就生活、社会的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第五届欧洲文学节也将继续在中欧关于文学的对话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给予读者启发和思考。
活动最后,两位作家感谢了中欧国际文学节的举办者和维护者,祝愿这趟文学之旅能越走越远,帮助更多读者领略文字的美好。
(明明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