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多尔特·诺尔斯对话路内:捕捉生命本质的作家——超越文体之上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AxMjMxMjY0MA==.html?spm=a2h0c.8166622.PhoneSokuProgram_1.dselectbutton_8&showid=eebda5dce589458b87df
北京时间11月29日星期日下午5:00,第五届中欧国际文学节的第二十场活动如期举行。丹麦作家多尔特·诺尔斯与中国作家路内以“捕捉生命本质的作家——超越文体之上”为主题展开对话。
丹麦作家多尔特·诺尔斯(Dorthe Nors),曾出版过小说《灵魂》(Soul)(2001)、《大师》(Stormesteren)(2003)以及《安的谎言》(Ann Lie)(2005)等,2008 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空手劈》(Karate Chop),2010 年,小说《日子》(Days)出版,随后小说《明娜需要排练室》问世。2017 年,小说《索尼娅的驾驶课》入围国际布克奖决赛。其作品《苍鹰》(The Heron)也于 2013 年刊登在《纽约客》上, 这也使多尔特成为《纽约客》刊登的首位丹麦作家。
路内,1973 年生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现居住于上海。自2009 年起至今出版有《少年巴比伦》《花街往事》《慈悲》《雾行者》等八部长篇小说。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人物等奖项。
两位作家都喜欢在作品里运用交通工具作为意向,比如路内擅长使用“火车”来表达与推动情节。路内自称,他的爷爷是中国第一世代的司机,见证了许多与历史有关的片段,路内从小对交通工具的感情比较深,而生活在西部的他,一直想去东部的世界看看。随着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交通把各区域链接起来,也让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变。
而多尔特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很多没有结婚、生子,但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女性。多尔特认为,这部分人物设定是打破了一定的常规定律:当女性拥有选择的权力,她们做下的每一个选择,都对自己的生命而言影响十分深远。多尔特指出,当我们提到“独立自主”,实际上也同时默认了在女性这种生活形态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她在作品里还多次提到的时间概念,通过描写一个人的过去、当下等时间环境,来建立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路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表达,他认为,在中国文学方面,关于女性的议题自五四运动以后被谈起,直到现在,最近一次被谈起是大概五年前出现的“女权主义”运动,路内笑称,他自己也有一个女儿,因此他也十分关心女性的权利。7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和欧洲人差别特别大,前者刚从一个封闭的政治环境解脱出来,经历了80年代的开放,他们考虑问题的思路,却还没有完全聚焦到女性个体的解放上,“在那个时代,男人都还没有完全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身体自由。”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这一代人与世界是同步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思路也基本和世界同步,作家开始思考女性的目标在哪里?女性要走到的路在哪儿?而他自己也会在作品里,一次次去讨论一个问题:一代人如何去认识自己、廓清自己的身份?“不断地讨论本身也是达到目标的一个过程。”
在多尔特的大部分作品里,她常用一种“黑色幽默”的反讽手法去沟通。在丹麦,人们常常权力人人平等,但事实上,女性和男性的确存在不少不平等的现象,但不管是在书内还是在评论里,多尔特都描述了不少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反思和挣扎。
路内补充道,女性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前现代时代,“中国人对女性的歧视应该并不像某些人认为的那么严重。”比如《红楼梦》里对女性的偏爱,传统神话《女娲》里的女神也是女性,包括传统的神观世音等等。路内认为,某些时候,所谓男女地位问题,更像是阶层的问题。到了建国后,第一部颁布的是《婚姻法》,对一夫一妻、女人可以参加工作等等做出了规定,客观上造成了对女性的解放,“这是从前现代到现代跨越的过程”,今天我们谈论女性问题,应该站在今天的时代基础上,在现代社会的角度上,女性问题更多包含平权问题、工作问题、人类心理等等,路内认为,在这些框架里,文学作品还可以做出很多努力和贡献。
多尔特提出,网络时代带来了许多新的想法和可能性,她有一本新书叫《明娜需要排练室》,皆有短小句子堆叠,她与路内想法一样:作者应该去关联世界,关心自己眼中的世界。写作者一直在持续描绘人类存在的状态,这过程中,她一直在尝试用新的文体、概念去创作。
在读者提问环节,有观众问两位作家,是否有一个画面或声音,带动了整部作品的创作?多尔特认为,作家往往是在时间、空间里无限行走的人,一些句子的确能激发她对整个创作的灵感,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句子能击中她,比如餐桌旁边、地铁上,一些人们发出的对话,“就像一颗小珍珠”,一下子恰如其分地激发她。路内表示认同,很多时候,恰是生活中细琐的碎片,促使他去写一整部作品。
迄今为止,中欧国际文学节已经举办了4届。每年的文学节,中国作家与欧洲作家就生活、社会的各层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第五届欧洲文学节也将继续在中欧关于文学的对话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给予读者启发和思考。
活动最后,两位作家感谢了中欧国际文学节的举办者和维护者,祝愿这趟文学之旅能越走越远,帮助更多读者领略文字的美好。
(肖瑶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