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芯片”
专访 | 王威廉
著名中国作家王威廉,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物理系、人类学系、中文系。著有长篇小说《获救者》,小说集《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倒立生活》等,文论随笔集《无法游牧的悲伤》等。在第七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之际,王威廉就文学的未来形态、语言文字、纸质书籍等话题表达了他的看法。
文学的未来形态
如今,科技已然渗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不仅如此,科技也冲击着文学的存在形式。关于信息化时代,文学如何表现错综复杂的现实,王威廉说,“文学应该保持它的敏锐性,努力向生活的变迁敞开,将更多鱼龙混杂却生机勃勃的元素纳入到写作的视野当中。只有打破某种固化的思维和传统的偏见,才能呈现出这个文明大转型时期的文化样态与人心幽微。”
关于文学的未来形态,王威廉说,“今天,文学的精神和文学的艺术特质弥漫在各行各业当中,所有行业几乎都需要讲述自身的故事,在信息繁杂过剩的时代,都需要靠讲述来让他人知道自身的存在,所以,文学变成了社会文化的基座。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将会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变成普及性的、碎片化的、大众化、商业化的形态,另外一方面会变得越来越注重内在的思辨和探索。文学的终极形式,我觉得可能会跟其它艺术形式扭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大的综合性的艺术形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电影的诞生,但在未来,文学将融入到虚拟场景技术的方方面面。”
“纯文学科幻”《野未来》
自2018年开始,王威廉正式将科幻元素纳入小说写作当中。《野未来》(中信出版社,2021)是他最近出版的人文科幻或“纯文学科幻”短篇小说集。“在写作过程中,我借助语言的透镜捕捉到了很多现实的新形态、新变化,重新审视了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事物,有了一点新想法,一点新观念,也获得了一些朋友的共鸣。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此依然是质疑的,因为不符合原有的类型模式。但对我来说,这是我继续探索的一次起点。”王威廉说。
语言文字与纸质书籍
科技对语言文字带来强烈冲击,网络用语、多语混杂、表情包等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似乎人们越来越缺乏耐心去细致品味文字的魅力,一切都要快,越快越好。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文字变化,王威廉说,“一方面是语言的修辞功能被降低,比如表情包替代了许多语言;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很多网络新词的出现,还有诸多网络段子的快速传播,这都意味着语言并不会从互联网的文化主流、更别说人类的精神版图上消失。”
“语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芯片’,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也不会改变这个事实。哪怕是脑机接口,如果将语言屏蔽在外,我觉得不但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可以说是危险的,因为这会破坏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界限。”王威廉说。
科技除了对语言文字本身带来改变,同时赋予了书籍许多不同的衍生传播形式,读者们现在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在决定是否真正读一本书之前,他们可以考虑:听音频书,看改编电影,参考豆瓣或亚马逊评分推荐,甚至跳过阅读,直接听大咖拆解… … 对此,王威廉说, “尽管我也尽力拥抱电子化时代的阅读,但我还是爱这些书籍。不仅仅因为纸书对眼睛友好,更因为书籍代表的是一种思维结构,一种知识生产的模式。这一点被很多人忽视,似乎从书到网络只是载体的转化,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经常说,这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为什么会碎片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碎片在体系之外,缺乏某种凝聚的力量。而书籍当中就蕴藏着这种结构的能力,也即凝聚万物的能力。”